鄂尔多斯市:诠释资源利用“新思维”

2009-06-15 09:07 来源: 我的钢铁

整洁的矿区,现代化的厂房和作业线,错落有致的民居式建筑,点缀其间的青翠树木和草坪,空气中散发着清凉味道。这是记者近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神华布尔台矿场区内感受到的。随着该矿第三个综采工作面投产,这一煤矿已经达到了年产2000万吨原煤的设计产能。这与记者几年前去过的多个煤矿那种凹凸不平的土路,晴天煤灰肆虐、煤渣遍地、空气混浊、污水四溢,整个矿区鲜见绿色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转型”———这是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采访资源利用时,当地的同志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发现,鄂尔多斯人在资源利用上开拓并形成了自己的“新思维”:即实现由煤炭大市向煤炭强市转变;实现煤炭产业结构以开采贡献为主向就地深加工转化贡献为主转变;实现单纯依赖煤炭资源向寻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非煤产业”转变。

正视资源利用:三年“攻坚战”压数量提质量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全市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1600多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然而在初期开采的时候,机械化程度低、采煤工艺落后,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浪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如何利用煤炭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了鄂尔多斯正视资源的第一课。

在这方面鄂尔多斯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有过剧烈的阵痛,也面对过多重压力。最后作出的一致抉择是:必须压数量提质量。“十五”以来,鄂尔多斯从淘汰落后产能人手,实施提高煤炭回采率三年攻坚战,提高了煤炭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这从记者采访获得的一组数据中得到了佐证。鄂尔多斯市煤炭局技术科梁永杰科长告诉记者,该市实施三年攻坚战和关闭整顿工作以来,地方煤矿数量已减少到276座,关闭276座,关井数量达到50%。数量减少的同时煤炭生产集中度有了极大提高,2005年初,全市552座地方煤矿总的生产能力仅为4880万吨每年,平均单井产量不足10万吨每年,三年攻坚战后,平均单井生产能力达到72.5万吨每年,120万吨每年以上的大型矿井达到27座。

更为重要的是,采煤方式和回采率有了大幅提高。其中,采掘机械化程度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65%以上;地方煤矿平均回采率由原来的不足30%达到75%以上,露天开采矿井达到90%以上,矿井平均服务年限较过去延长一倍以上。

在这方面,布尔台矿综合办公室主任陈瑞峰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风趣地说:“我们现在只需在生产指挥中心按一下鼠标,坐在监控室里就可以实现煤炭现代化开采了。”记者了解到,该煤矿技术装备及综合自动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实现综采自动化记忆割煤,综连采工作面全部装备了世界一流的采掘设备;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均采用微机模拟、工业电视监控、有毒有害气体实时监控和综合自动化控制;配置井下全方位人员定位系统和小灵通通讯。

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杜梓说,资源丰富是潜在的优势,但不一定是财富。如何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为此,鄂尔多斯市决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接、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决关小上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治理环境污染。“十五”以来取缔了200多家小水泥、小炼油、小白灰等企业,关闭了1000多座小煤矿。

审视资源价值: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如何摆脱避免资源过度开发、过早耗竭而陷入“资源贫困型”的陷阱这一问题上,鄂尔多斯人形成了自己的“新思维”:即必须实现煤炭产业机构以开采贡献为主向就地深加工转化贡献为主转变,只有加快资源转化增值,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走出“富饶的贫困”。

在煤炭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现代化能源之路方面,鄂尔多斯市走在了全国前列。随着乙炔法PVC生产线、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伊泰集团煤间接液化等一大批化工项目的建设、投产,资源宝地鄂尔多斯市正在掀起“产业转型”热潮。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旗委书记潘志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单纯依靠煤炭开采为主的经济发展结构抗风险能力低,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若要实现结构转型,煤炭转化率应达到50%以上,为此我们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在煤炭资源配置上向煤炭转化项目、非煤产业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合成氨、甲醇和二甲醚项目及其下游产品延伸项目。

“对已配置资源但企业没有按照承诺落地转化项目等,企业已取得采矿权的,旗政府严禁为其申报办理煤炭开采手续或资源转让手续,督促承诺企业限时落实转化项目。”潘志峰补充说。

在该市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记者看到整个园区完全按照循环产业链的模式打造,“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集约节能、注重环保”是这些园区的亮点。

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党群事务部赵学伟介绍说,由于采取了“煤—煤矸石发电—离子膜烧碱—PVC—工业废渣制水泥”的一体化循环模式,从而真正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利用最大化”。比如,水泥厂利用工业废渣制成水泥,经过处理的废水还可以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排放”。

与此同时,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在鄂尔多斯市相继建成,初步构筑起了煤转电、煤制油、煤制甲醇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在发展过程中,鄂尔多斯还十分注重创新驱动。目前,正加快建设10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高水准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创意设计园区。着力在煤炭智能化开采、煤层气开发、精细化工技术、环保节能材料、新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科技跨越带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跳出煤炭资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事实上,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依托资源但并不依赖资源。除煤炭资源外,在积极探索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源利用新技术,与国内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联手打造绿色能源基地方面,鄂尔多斯市在思维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走在了前头。

高耸入云的风力发电机徐徐转动,环保清洁的电力能源通过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这是记者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风电场看到的。“截至目前,杭锦旗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已配置资源45万千瓦,配置给蒙能公司30万千瓦,配置给国网新源新锦风力发电公司15万千瓦,正在申请配置的15万千瓦。其中,国网新源伊和乌素风电场一期4.95万千瓦项目已于2007年底建成并网发电,上网发电量达13177.64万千瓦时。”中共杭锦旗旗委书记阿木介绍说。

阿木告诉记者,该旗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相对稳定,全旗日照充足,特别适合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资源开发和利用。按照市政府批复的在该旗巴拉贡地区打造双百万千瓦(风力发电1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建设规划,该旗太阳能发电项目拟在2009年至2012年完成50兆瓦槽世太阳能发电国家示范项目、香港艾德集团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合作协议已经签订。

除了风能、太阳能之外,另一种新型的能源———生物质能在鄂尔多斯也渐成气候。在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了总面积的近二分之一。这里大量生长的沙柳、柠条、杨柴等沙生植物有一个共性就是3至4年不平茬就要枯死,而平茬后生长更加茁壮旺盛。保护多年治沙成果唯一的出路只有使其转化增值。生物质发电应运而生。

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是我国首家以平茬沙生灌木为原料,集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热电联产能源化利用于一体的林木生物质发电示范企业,热电厂装机2×12MW,年消耗灌木生物质18万吨,预计年发电量1.35亿度,可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

目前,该企业已投资2200万元,在毛乌素沙地完成基地治沙造林33万亩。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自去年11月并网发电以来,截至今年5月底,已安全运行4700多小时,发电6000万度,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万多吨。

“沙区新能源利用的核心是治沙,通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赢局面。”乌审旗旗委书记张平说。

从大漠深处到黄河之滨,从新能源基地到煤化工循环园区。一路走来,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政府官员,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结构转型、创新强市”。这个在鄂尔多斯市委二届六次全委会上定下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地上下一致的共识。

谈及对“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理解,杜梓信心满怀地说:“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进结构转型的极好机遇。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阵痛之后才能获得新生。差距往往是在逆境中拉开的。危机面前,谁主动作为,谁受益;谁早调结构,谁早受益。只有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有效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更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