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如何让煤老板不再追求“一夜暴富”

2009-12-29 09:02 来源: 我的钢铁

在脱离了对煤矿的依附之后,煤老板巨额游资的去向成谜。有媒体近日披露,2009年数以千亿的民间资本因“煤炭资源整合”而退出煤炭行业。临近年关,民资正紧迫寻找他们的下一站“金矿”,而政府则想方设法把钱留在山西。

在煤矿整合政策出台以前,煤老板们长期坐享煤矿资源带来的巨额暴利,其背后的市场体制漏洞与行政管制虚设已无需重复。如今,煤老板们“赤裸裸”地回归市场原则,才赫然发现真正的市场“金矿”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寻。但与此同时,由于煤矿撤出资金规模极其庞大,其任何动向都会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如何进行合理引导并让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已经在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事实上,此前市场对于煤老板的暴富曾有诸多非议。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稀缺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小煤窑四面开花,煤炭成为煤矿主们的私人“摇钱树”,凭借一座小煤窑在两三年赚取亿元利润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暴利的主因并不仅仅在于煤老板一方,其体制根源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能公平地拿到煤矿开采权。坊间盛传,只有那些“关系硬”的人才可能成为“矿主”。其背后,权利寻租的身影频现,甚至是矿难不断出现的悲剧,市场准入的公平性以及煤老板的社会形象广遭质疑。以此看来,行政力量充斥于煤矿领域,才会导致行业利润无法回归于社会平均水平,让公共资源成为个别煤老板独享的掘金地带,这一现状的确需要修正。如今,地方政府一纸文件让煤老板们退出了历史舞台,此举虽然不乏争议,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没有此次政府“规制”,畸形的煤矿暴利“堤坝”也迟早会受到市场力量的冲击。

现在失去煤矿的煤老板们仍然处于舆论漩涡之中。煤老板们“因煤而生”的巨额财富,目前释放渠道仍不明朗。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山西原有的2600座煤矿将只保留1000座,这意味着,数千名山西煤老板将从煤炭产业退出,或将有高达3000亿元的资金从煤矿产业游离出来。如此规模庞大的游资,足以让任何一个领域因投机泛滥而“泡沫四起”,市场最为担忧的是,虚火旺盛的股市以及投机泛滥的楼市是否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无序。

现实情况是,告别历史舞台的煤老板直言其他行业如此“微薄”的回报率让其难以接受。据报道,目前进入煤老板“法眼”的产业仍然是价格暴涨的房地产、大豆、大蒜等,与这些投机机会相比,踏踏实实做实业似乎并没有被纳入考虑范围。从另一个角度讲,煤矿的粗放经营虽然让煤老板们迅速暴富,但却未必意味着他们已经经历了现代市场规则的历练,煤老板们普遍知识积淀单薄、经营素质偏低,这也让他们在面临行业转型挑战时的底气不足。

市场或许会自发修正煤老板们继续暴富的梦想,但是如何避免其中的社会资源浪费应引起高度重视。实际上,就在煤老板认为资金投放无门并频频到一线大城市炒房的同时,当前诸多产业领域却依然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境。例如,在地方财政吃紧的客观情况下,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就以山西省为例,由于前期对重工业的过度倚重,山西省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但资金缺口同样较大等等。所以,让巨额游资与地方资金需求相对接,必须成为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山西省政府也在今年明确提出,在今明两年向民间开放6500亿元投资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和市政公用设施领域。显然,这里所称的“民间投资”更多是指向煤老板手中的游资。

但应当看到的是,较为宽泛的政策指向难以让煤老板们吃到“定心丸”。他们对于项目划拨是否会“厚此薄彼”、财政资金是否会在关键时刻给与援助、银行等融资是否会畅通等核心问题仍然心存异议。换言之,之前习惯了行政庇护的煤炭资金,反而更加担心被行政力量所干扰。因此,地方政府当务之急是针对“下岗”的煤老板们建立一个全新的政企平台,一方面让行政力量侧重于扮演“引导”的角色;另一方面则是要让传统煤炭投资资金尽快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而不再是把“寻租”和“暴富”作为诉求。如果这一体制性改变能够实现,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而言,可谓善莫大焉。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