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煤品牌的内涵之变

2012-04-13 08:40 来源: 钢联资讯煤炭网

两淮煤田是国家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皖煤,是安徽对外的一张名片;煤炭产业,是安徽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为中部产煤大省,安徽近年来致力于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新型能源基地,并将此作为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单纯采煤到发展坑口电厂,从煤电一体化到煤炭物流,再到“走出去”找资源,我省煤炭产业链在不断延伸,皖煤品牌的内涵在嬗变。

煤炭开采,力保安全与高效

2001年到2011年,淮南矿业用数字铸下辉煌:

煤炭产量从1700万吨增至6751万吨,增长近4倍;

资产总额由136亿元增至1260亿元,成为我省首个资产突破千亿元的企业;

百万吨死亡率下降40倍,远远低于省里和国家的控制水平……

数字见证跨越。淮南矿业的崛起是我省煤炭行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最近十年,全省煤炭行业主动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打造本质安全和绿色高效矿井,行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煤矿数量大幅减少,煤炭生产集中度大幅提高。目前,全省矿井数量由2000年的957对减少到155对;生产能力由5557万吨增加到1.58亿吨;单井生产能力由5.8万吨上升到102.2万吨。

安全事故大幅减少,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十年前的2.74下降到0.292,下降89.3%,煤矿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煤炭产量增长1.86倍,煤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5倍,四大矿业集团资产增长9.8倍。

资源浪费大幅度减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与十年前相比,我省煤炭回采率已从54%提高到2011年的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由30%提高到80%,煤矿瓦斯抽采量和利用量分别增长13.4倍和10.4倍。

去年以来,我省煤炭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煤炭行业管理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出消息,2011年,全省生产原煤1.37亿吨,同比增长4.1%,产量居全国第七位。煤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3.1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利润75.7亿元,同比增长24.8%。自2006年1月6日以来,我省已连续6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煤矿生产安全事故。

开采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坚持不懈的投入。“十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850亿元,建成21对数字化、现代化矿井,改造15对老矿井,实现技改扩能1900万吨;累计投资30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完成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等一批重大安全技术改造项目。

沿着本质安全、绿色高效之路,我省煤炭工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2011年,3家省属煤炭企业全部登上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皖北煤电的位次较上年跃升51位。

化煤为电,延长拉宽产业链

“不能光卖煤,原材料的消耗永远肥不了人。必须延长产业链,把煤炭文章做好,煤的产业做大。”十年前,面对如火如荼的煤炭生产形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非常冷静。

依托煤炭基地,发展电力产业,变卖煤为卖电,我省“建立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利用本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强煤电基地建设,向华东输送电力。

经过近十年建设,“皖电东送”成效已显现。到去年底,“皖电东送”一期工程已累计输送电量1705亿千瓦时。二期工程项目也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我国第二条特高压交流输电项目,“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

实施皖电东送战略,不仅缓解了国家煤炭运力紧张状况,减少了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还优化了华东地区能源资源的配置。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我省将与沪苏浙共同推进“皖电东送”二期工程,进一步夯实“长三角”能源生产和供应基础。

化煤为电,更是煤矿人的梦想。淮南矿业集团在探索自办电厂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电一体化创新:先后与上电股份、浙江能源集团均股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坑口发电企业。当多数煤电企业还在探讨如何联营时,淮沪煤电一期工程两台60万千瓦机组已于2007年建成投产,并在近年来煤价上升、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显现出优势。

去年以来,淮南矿业又与大唐、中电投、国电等签订均股合作协议。该集团董事长王源表示:“电力均股,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对我省能源保障有利,最大的好处是煤电对冲,煤困难时电来冲,电困难时煤来冲,煤电都变好,两头都得利。”

沿着“建大矿办大电”的思路,淮南矿业的电力市场版图越画越大:目前,其电力权益规模已由2001年的7.5万千瓦增至1200万千瓦,直接提供上海用电的六分之一、杭州用电的四分之一。

化煤为电带来的是“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有业内人士指出:“煤电联营对于安徽来说,不仅仅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更是大大提升了其在长三角的能源话语权。”

经营资源,为未来发展蓄能

随着经济加速崛起和“皖电东送”的拉动,省内煤炭消费量快速增长,去年我省结束了煤炭净调出的历史。据预测,未来几年,我省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缺口将逐步显现,拉闸限电成为可能。

得资源者得天下。煤企经营的本质是经营资源,如何赢得未来发展所需的资源?如何在将来更长时间内,为安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向省外境外“要资源”是省内煤企最现实的选择。

淮北矿业和皖北煤电三大煤企在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已投资开发12个项目,可望争取100亿吨以上煤炭资源储量,到“十二五”末形成5000万吨产能,在省外再造“安徽煤田”。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矿业在省外控制资源已从单个煤矿发展到整个矿区。

通道和港口也是稀缺资源,谁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主动,抓住了未来。芜湖港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煤炭港口,辐射区域内煤炭需求充足。近几年,淮南矿业致力于芜湖港建设,努力将该港打造成中国沿江最大的煤炭储配基地。如今,芜湖煤炭储配中心已被列为国家首批煤炭应急储备点,一期项目初步建成。

据了解,淮南矿业还拟在湖北荆州建设港口,参与国家正在规划的蒙西至华中煤运大通道,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运煤。“加上已控股的芜湖港,均股的镇江港,曹妃甸港的专用堆场和泊位,淮南矿业打造了东西两路铁水联运通道体系,可在较长时期均衡稳定地保障安徽煤炭能源供应需求。”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无独有偶。早在2003年,皖北煤电就着手构建铁运、海运、江运互为一体的营销网络,目前正在大力构建完整的煤炭物流产业链,在华北、西南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以秦皇岛港、锦州港为中心建设煤炭海运基地,以徐州港为中心建设内河航运基地,还将在长江流域建设2个至3个区域性煤炭物流配送基地,让煤炭产品得到再加工,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产品价值。

以煤炭开采为圆心,画出煤炭产业同心圆。沿此轨迹,我省煤炭行业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煤炭工业化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