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营煤企寻求转型

2012-05-08 08:49 来源: 钢联资讯煤炭网

 据综合媒体消息,过去20多年,山西民企发展壮大中经历的风雨洗礼,更加坚定了这个过去过于依赖资源优势发展的群体通过产业转型和思想转型实现永续和谐发展的决心

“挖了资源后,我们要给这里留下什么?今后怎么发展?”坐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面前,山西省灵石县聚义实业集团董事长王殿辉至今忘不了自己在辽宁抚顺煤矿采空区参观后受到的震撼。

作为一个坐拥资源优势的民营企业家,他告诉本刊记者,为此自己下决心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兴建了身后这座大型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园,“一定要给家乡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永续产业。”

山西109个县(市、区),其中94个产煤。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20多亿吨,其中外调近90亿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撑。然而,“煤挖完了怎么办?还能像过去那样挑肥拣瘦,挖1吨扔6吨吗?还能像过去那样挖走了煤,留下塌陷区吗?”这不仅是地方政府决策者思索的问题,越来越多靠煤炭起家的山西民营企业家现在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2008年,山西开始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山西率先告别“小煤窑”挺进“大矿时代”。一批民营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了整合。煤炭资源整合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始从单纯采煤向煤炭深加工转变,形成煤-焦-化,煤-焦-铁-钢-材,煤-焦-气-电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也有一批原在煤炭产业发展的民营资本从煤炭领域中退出,或转产科技农业,或进入新兴产业,或发展旅游,或投资文化产业……这个倍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民企群体在新的领域背负起践行“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的责任。一批企业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正在逐步迈上多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

从一煤独大到百花齐放

上世纪80年代,煤炭储量丰富的山西被确定为国家能源基地后,山西众多民营企业都直接或间接进入了煤炭行业,有些企业或企业主囿于缺乏战略视野而一度在产业发展和财富管理上难以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其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言行,成了社会争议的热点。

现在,王殿辉力图使自己在考虑企业发展时,想得更远更全面更具有充分的社会效益。在其借助煤炭积累的资本兴建的大型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园里,矿井、洗煤厂、焦化厂、粉煤灰制砖厂等链条式产业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整合聚集下将把煤“吃干榨净”。同时,主动延伸产业链,投资科技、铁路运输、建材等产业,目前正在接洽装备制造业的合作。

太原民营企业家武拥军对此也深有体会,“以前在矿上住的时候,只有听着机器轰鸣声,才能睡得安稳。只要机器一停,马上就醒了。一般人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回想起开煤矿时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至今令他心有余悸。2006年开始,武拥军的企业逐渐退出煤炭产业,开始投资现代农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他要让享有“北稻一绝、皇家贡米”美誉的晋祠大米重获新生。经过6年的经营,他的晋祠大米和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两千亩。

类似的转型案例众多,一些过去的“煤老板”成为“农老板、酒老板、文老板”。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山西另一个煤焦产业主产区吕梁市,柳林、中阳等县的煤炭闲散资金注资我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产地汾酒集团,新建一个5平方公里的酒业集中发展区,目前工程已经完成一半。项目投产后,白酒年产量可达20万吨,能吸纳5万人就业。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