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煤集团的转型“三级跳”

2012-06-14 09:02 来源: 钢联资讯煤炭网

据综合媒体消息,这是个煤炭企业,但又与山西别的煤炭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它随着煤炭产业形势一片大好不断壮大、扩张,但又在煤炭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不断找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煤挖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煤挖完了又怎么办?

目前,太行船队山西首支海运贸易船队已拥有10艘大型散货船;今年年底,我省首家国际品牌酒店凯宾斯基酒店将在太原市长风大街落成开业;2008年以来,代码为600546的股票“山煤国际”表现十分活跃,一度从入市时的近6元直冲到40.5元的最高价位……尽管所涉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东家”都是一家煤炭企业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煤集团)。

也许,单说购买大型船队、开发品牌酒店或发行活跃股票其中之一,对于一个煤炭企业来说都算不上是新闻。当这一切集中到同一家企业,并且新闻的起点发源于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时,我们有理由对之进行深刻的审视和思量:曾经,这个地方企业除了搞点煤炭贸易业务外,与高端机械制造、资本市场等毫不沾边。如今,却成功转型“转”出了新天地,“转”出了“山煤样本”。这样的转型是如何实现的,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从“有”到“优”的自身转型

制定准确的战略定位,坚持走原有产业优化升级之路,意味着依托资源、延伸资源、超越资源

地处内陆省份的企业还有海运船队?记者听说时倍感新奇。

“我们这条船队有10艘大型散货船,它们仅仅是山煤集团煤炭全供应链上的一环。”4月6日,山煤集团董事长杜建华告诉记者。

其中的一环?山煤集团煤炭全供应链到底有多长?

从煤矿、煤炭储运中心到煤炭储配中心,再到客户,中间辅以铁运、路运、海运组成的完备的运输体系、国际先进的配煤技术以及综合性的集成服务,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现代化的煤炭供应链条。

“打造煤炭全供应链是大势所趋。”杜建华介绍,随着计划色彩的煤炭订货会淡出煤炭交易市场,煤炭交易模式愈来愈趋向市场化,从而带来了市场经济下煤炭物流业的起步。这时,配煤、运输等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商机。2008年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煤炭等能源物资紧缺,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煤炭等物资的匮乏,而是运输有瓶颈、储备量不足的物流服务问题。

在杜建华看来,煤炭是一种商品,从产品变成商品,最重要的因素是解决其标准性和流通性。为此,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丰富多样、可靠有保障的货源,二是遍布各地的销售网络,三是现代化、高科技的配煤技术。

先看组织货源:在2009年的煤炭资源大整合中,山煤集团坚持“总量控制、布局合理、品种齐全、责任承担”原则,将资源整合总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煤矿数量控制在21个。在全省进行合理布局,建立了全面涵盖动力煤、无烟煤、半无烟煤、炼焦煤四大煤种的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省外货源基地,在内蒙古和林格尔、鄂尔多斯等地建设了两大物流园区;在甘肃武威开工建设号称“全国最大旱地码头”的煤炭物流园区,市场重点面向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

再进行战略布点:建立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四大销售中心,这些已有或在建的销售中心,有的从国内各大货源地组织货源,有的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煤炭,有的具备数字化储配煤能力,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销售中心要么占据交通要道,要么辐射周边区域,目的就是打造一个“煤炭沃尔玛”,让“要买煤到山煤”成为一景。

最后是技术保障:与国务院战略发展中心煤炭产业研究部、北京煤化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准确把握煤炭产业政策和技术的最新走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配煤技术,另一方面利用煤化所现有的技术力量为山煤集团打造数字化配煤中心提供保障。以此,实现煤炭的标准性,提升煤炭产业的盈利空间,最终推动煤炭产业的升级。

从单一贸易到贸易、生产并举,再到打造现代化煤炭全供应链,山煤集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文件公司”到实体化公司的转型之路。2011年,山煤集团实现了新的跨越。销售煤炭突破亿吨,其中1000万吨煤炭为自产,1亿吨煤炭均为外购。

目前,山煤集团的煤炭供应链横跨960万平方公里,外接太平洋、印度洋,形成了覆盖山西省煤炭主产区、遍布重要运输线、占据主要出海口的独立完善的煤炭内外贸运销体系。难怪有人戏称,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应该叫“中国煤炭进出口集团”了。

从“煤”到“非煤”的产业转型

明确科学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冲破单一产业发展束缚,建立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

“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单搞煤肯定是不行的。煤炭开采速度越快就意味着这个企业理论上危机来得越快。煤挖完了怎么办?我们自然而然地要跳出煤炭去找出路。”不满足现状的杜建华,有着一份独有的清醒。

2001年开始,山煤用5年完成了“文件公司”到“百亿公司”的跨越。在做大煤炭主业的同时,山煤尝试着煤与非煤的思考和实践。2006年,山煤的非煤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1/6强。其中,高端机械制造是非煤产业中最大的亮点。

2007年,发展高速列车轮对的构想浮出水面并逐步变为现实:与铁道部合作,设立中意合资经营企业,建设以高速轮对生产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区。在山煤集团拿到项目后,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一个煤炭企业要设备没设备,要人才没人才,拿什么搞铁路装备制造?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刘邦“善将将”即可。杜建华坚持这样的观点:选择轮对项目是基于转型发展的考虑,而转型发展要想成功就要首先突破认识上的障碍。没有设备可以购置,没有技术可以引进,没有人才可以招聘,重要的是我们有创新的理念,更有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山煤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所有人,驱赶走了所有人心头的疑云。2008年4月29日,首批轮对产品正式面世了。这个项目从开始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而且产品质量之好以及整个企业运行的状态出乎所有人意料,得到了铁道部、业内同行和合作伙伴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4月下旬,记者踏进了位于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一座花园式现代化工厂呈现在眼前。厂区内规划整齐,青草如茵,树木吐绿;厂房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巨大轮对在流水线上闪闪发光……

智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面对记者的发问,智奇公司副总经理解廷权说,首先是抢抓机遇。其次,是严格的质量把控。第三,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员工。

在追溯高速轮对发展过程时,我们发现,在煤炭行业市场下滑的不利形势下,山煤集团抓住中国铁路大提速契机,跨行业发展高速轮对项目,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布局了非煤产业,也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山西,我们还找不到更多这样的企业:世界上生产技术最领先、设备最先进、加工精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目前,高铁轮对制造产业已发展成为该集团一大非煤支柱产业。

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的模式转型

注重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摆脱路径依赖,建立起靠金融资本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

“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杜建华这么说。“把资源基础扎下去,把上市工作推上去,拥有一对翅膀,企业才能够实现‘裂变’式发展。”进军资本市场,是山煤集团的夙愿。

山煤集团的上市之路始于2007年。不过,当时选择的是IPO(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方式。但到了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股市陷入低迷,首发上市遇到了诸多困难。2008年9月,山煤集团的“上市列车”果断变轨,驶上成本相对较低的借壳上市之路。

2010年2月5日,山煤集团率先在全国煤炭行业实现了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山煤国际正式成为山西省第28家A股上市公司。山煤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别的企业两三年才完成的事情。

上市成功后,杜建华表示,上市为山煤集团的发展搭建了综合融资和可持续融资的平台,不仅实现了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战略性转变,而且实现了实业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有机结合的战略构想。山煤集团利用资本市场,必然将实现资产的裂变增值。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至2011年,山煤集团的总资产从104亿元增至544亿元,相当于一年再造一个新山煤。

“不上市,再大也是小学生。上了市,就是大学生了。”在杜建华看来,山煤集团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就要放弃“生存型”阶段所追求的规模大、产品多、产值高等外延式增长,转而追求“发展型”阶段的延伸价值链、提升创新力、提高应变力等特性,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强。

尽管资本运作的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但智慧的山煤人尽得精髓:

在国际金融危机横行的艰难年份里,从仅有的4亿元周转资金里拿出2.4亿元购买低价楼盘,待楼盘升值后抵押贷款再去买船队;

建设四大销售中心需投资800多亿元,自己资金不足,与国外知名大公司以BOT方式进行项目建设,让“老外”垫付资金500多亿元,同时还解决了技术、团队等一系列问题;

实行产权多元化,能参则不控,能控则不独,电厂、码头和煤矿均有山煤人的股份……

“十二五”期间,山煤人将继续加快发展的步伐。他们将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平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实现经营方式的有机组合,最终实现企业“质”和“量”的持续提升。

三年转型,三年发展,三年跨越。从自身转型打好基础,到产业转型谋大发展,再到经营模式转型实现大跨越,山煤集团“三级跳”式的科学实践,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样本,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激励和珍贵的启示。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