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煤炭网> 炉料频道>煤炭频道>行业要闻>正文

煤炭:时段性采购高峰逐步消失原因

分享到:
评论

所谓时段性,也就是往常人们所说的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由于中国的煤炭市场今年在两个时间段会出现两次煤炭采购的高峰,一个高峰期的煤炭采购是为了保证夏季用电,一个高峰期的煤炭采购是为了保证冬季用电,所以人们将这两个时间段给予了“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的名称。

但是自2013年以来,中国煤炭市场的这个时段性特征在逐步消失。

我们看一下2013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没有出现迎峰度夏的行情,在本该出现迎峰度夏的时间段,煤价却呈单边走低的趋势,从五月中到十月中走出了一波连续五个月的单边下降的行情。但是2013年让中国煤炭庆幸的是从十月中旬开始,掀起了一波迎峰度冬的行情,三个月内煤价上涨了90元/吨,2013年10月中旬到2014年1月8日615元/吨。但是2014年以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一直单边下行,在本应该出现迎峰度夏行情时,由于神华下调煤价,中国煤市不仅没有往峰顶上攀,反而往谷底走,直到神华、中煤宣布限产,煤价才止住了下滑的脚步。但反转乏力,从9月3日起连续六周走平。国庆小长假神华宣布涨煤价15元/吨,似乎是重复2013年10月的故事,但市场却反映冷淡,近几天秦皇岛锚地的船舶数一直在40条左右徘徊,完全没有掀起迎峰度冬行情的征兆。

现在人们议论中国经济用的最多的词就是“新常态”,那么“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的时段性特征的消失会不会也成为一种”新常态”呢?虽然今年迎峰度冬的时间段还刚开始,还不能确定地说今年就不会出现迎峰度冬的行情,但迎峰度夏的行情已经两年没有出现,由此可以说“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在中国煤炭市场上的消失基本将成为“新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要说明它,我们首先要从“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为什么会出现来理解。

我们回过头去看,在需要迎峰的年度,一是煤炭产能不高;二是电力装机不高;三是电力装机在快速发展;四是第二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五是天然气还未大规模进入中国能源市场;六是水电装机还处于低水平;七是集中供暖(热电联供)水平还很低。不仅冬季多数地区用小燃煤锅炉供暖,甚至还有大量的家庭自己靠烧煤取暖,这就是为什么冬季块煤旺销的原因;八是没有进口煤。

而现在,这八方面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煤炭产能由严重不足变为严重过剩,电力装机今年底将达到13亿KW,火电装机已达到8.5亿KW,可以说已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状态,因此许多火电厂设备利用小时在逐年减少,这么多的火电厂,只要平时储备了二十天以上的燃煤,如果遇到了用电量快速增长的情况,只要稍加出力就完全可以应付自如,加之全国电网的联通区域之间电力可以互补,天然气已经达到了年用量1600亿m³的规模;第三产业的占比已超过了40%,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台柱子,但服务业占比的大幅度提升,说明中国经济已走出靠增加耗能来增加GDP增长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提升产业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水电装机超过2.5亿KW,进口煤已达3亿吨,尽管最近国家出现了限制进口煤的措施,但是进口煤保持在2亿吨/年以上应成为常态。

总之,用一句话可以说清这个问题:“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是短缺经济的反映,而它们的消失是过剩经济的反映。因此今后中国煤炭市场全年的运行将基本平稳,不会再出现大起大落的行情应是常态。

当然,2014年中国煤炭市场的低迷有其特殊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淘汰落后的产业,培育新兴的产业,但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在老的产业退出经济体系的同时,并不必然就会产生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就是出现了,在初期它也难以形成规模,在这新旧产业交替的时期,必然会出对能源需求的冷漠期。而中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刚刚开始,要想见成效至少还要4-5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又以为会有什么大行情,最终得到的只有失望。


为你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