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春:能源洁净与中短期煤炭市场

2014-12-22 10:57 来源: 钢联资讯煤炭网

2014年6月13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随后,国家层面相继针对能源出台了两个长期性重要文件和一个联合声明,分别是:《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和《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此期间,煤炭清费利税,煤炭产量控制,进口关税调整,煤炭产品质量指标规范和出口关税征求意见等短期政策性文件也陆续“浮出水面”。长期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可持续“绿色”发展,并对全世界做出郑重声明;短期政策主要是以临时性救助煤炭企业困境、净化煤炭销售环境和从煤炭使用源头加强对环境保护等,有为煤炭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开疆破土”之意。其实,贯穿以上所有文件的关键词都是“能源洁净”。

能源洁净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是使用的能源洁净,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水电等清洁能源比例,控制煤炭使用“天花板”等。《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石油储采比提高到14-15,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基本建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其二是“非洁净”能源清洁使用,如煤炭等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环保清洁循环利用等。《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简称“克/千瓦时”);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除空冷机组外)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东部地区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以及其他有条件的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力争使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指出:稳妥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按照清洁高效、量水而行、科学布局、突出示范、自主创新的原则,以新疆、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等地为重点,稳妥推进煤制油、煤制气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掌握核心技术,严格控制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形成适度规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

纵观世界历史和全球发展,各国环境保护意识都已提高到历史高位,共识程度前所未有。因此,能源“清洁化”和“去‘碳’化”是人类已启动的能源革命的根本和未来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先导者是美国的“页岩气”商业使用和欧盟中发达国家光伏与风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和电动汽车等技术进步和商业推广也成为清洁能源使用的“助推器”。如2014年某一时段,德国74%的电来自风能,澳大利亚全部是由太阳能来供电。我国能源使用为了适应国内外大趋势并根本解决能源安全问题,页岩气的开发、水电的发展、核能在内陆建设、风能和分布式太阳能的布局等等的开发与利用要比国外紧迫和重要,因国外主要经济体能源使用已接近饱和期,仅需要能源结构调整即可;而我国既需要能源结构调整,还需要满足经济中高速发展需求的能源增量;这些都向我国处于能源重要地位的煤炭提出了挑战。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分别比现在提高5.8%和4.7%。届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约为7.2亿吨标煤;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4.8亿吨标煤以上;石油占比为13%,约为6.24亿吨标煤;三者合计为18.24亿吨标煤。而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即小于30亿吨标煤,折算到原煤约为42亿吨。

2013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7%。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2014第二届中国未来能源论坛”上表示:按照2020年总能耗4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今后七年必须把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年平均增幅控制在3.59%以下,即到2020年,增幅要降到3.1%才行,相应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要降到0.45以下,2012-2013年在0.5左右,到2020年得降到0.45以下。2013年煤炭消耗量36.1亿吨,到2020年煤炭消耗比例要从67%降到62%,也就是到2020年煤炭的使用量不能超过42亿吨,即以后七年累计消耗只能增加5.9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2%,约8500万吨/年的消耗增幅。据行业内统计,目前全国核准煤炭总产能超过55亿吨(含正常生产、改扩建、规划产能),其中2013年煤炭产量是36.8亿吨,后期,在保持现在社会库存3亿吨以上的水平,国内产能利用率只要达到75%上下就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如再考虑煤炭净进口预计平均维持在2亿吨/年附近;煤炭供给已远远超过需求总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国煤炭行业2020年以前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国家间互联互通带来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进出口的便捷,国外洁净能源逐步增加替换的煤炭余量,我国GDP控制在7%附近,高耗能第二产业去产能化持续,第三产业和科技创新成主要需求与发展动力,国家投资倾向于除房地产和第二产业企业新建以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加速创新并飞速发展,煤炭下游企业环保压力增大并节能技术和能源循环利用效率提高,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并净进口维持一定高位水平,劣质煤和矸石变废为宝的利用等。因此预测:随着水电、风能、太阳能、核能和蓄能电站的发展与使用,煤炭“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的市场特点将逐渐被打破,全年“淡季不淡”和“旺季不旺”的特征将逐渐凸显;即从现在到2020年,煤炭市场将是“迎峰”特征明显向“峰值幅度”逐渐减弱的过程,出现波幅大起大落概率越来越少。此过程煤炭行业的主要表现是:小煤矿被挤压并陆续推出,大型煤矿谋求新出路并根据自身煤质和地域特点转型升级会加快,现简单的煤炭市场占有率竞争最终会演变成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和成本的比拼。也就是说:现各大煤炭企业还停留在煤炭市场占有率的竞争,随后会延伸到煤炭下游产品煤发电、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接着延伸到煤炭企业自有铁路线多少、特高压输电线路多少、输油气管道多少、充电桩和LNG储能基地多少等物流与终端设备领域的深层次竞争;最终会发展到传统能源行业与可再生洁净能源行业的成本与实力的比拼和博弈,因太阳照射到地球一小时的能量可供全球人类一年的能源需求,同时,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许多洁净新能源还没有被开发,如不可见光发电、纳米和分子发电,太空光伏发电和外星球核聚裂变元素的引进等等。

就“十三五”,煤炭及其下游行业市场彻底好转之日是去产能化根本完成之时,此期间,煤炭企业主要的发展策略应是按照我国相关“能源行动计划”,结合企业自身的地理特点、煤炭特性和水资源多少等情况布局和发展煤发电、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烯烃等,并根据铁路和电力等系统改革为契机规划运输体系建设,从单纯的卖煤向卖延伸产品综合销售转变。因国家油气进口依存度在逐年提高,要到2020年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根据48亿吨标煤消费量测算,届时能源进口为7.2亿吨标煤。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进口石油、煤炭、天然气折合标煤为7.66亿吨;同时,以天然气为例,到2020年,国内常规天然气产量1850亿立方米,页岩气和煤层气合计600亿立方米,届时按天然气消费3600亿立方米测算,仍有12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要进口。所以,增加油气自给率将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环保使用能源的必然选择。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在“201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天然气消费、进口、价格均将持续增长,煤制天然气生产成本将保持低于天然气进口成本,西气东输的成本和环境效益也优于西煤东运;成品油国V标准将在2016年开始实施,而煤制油产品具有含硫量超低的优势;与此类似,煤制烯烃项目在未来5-10年也将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据巴斯夫集团执行董事会副董事长薄睦乐在“201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表示:以产煤带(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为例,目前已有80多个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氨和甲醇,后者是产量最大的煤基产品;仅在内蒙古,运行和规划中的项目就有42个;预计到2017年,产量将大幅提高,特别是碳2和碳3烯烃产能将显著增长。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石化轻纺评估部主任周学双在“201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表示:西部煤炭资源区,大部分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电解水,将可以得到煤化工需要的氧气和氢气。煤化工生产工艺中的空分装置主要功能是分离空气得到氧气,是煤化工中耗能耗水的主体装置,如果用可再生资源电解水得到的氧气替代空分得到的氧气,将大幅节能和削减水的消耗;此外,煤炭所含的成分中氢的含量较低,如果通过可再生资源得到充足的氢,将大幅度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一吨煤炭将可以发挥现在两吨或者三吨煤炭效用,同时从理论上讲,只要具有足够的氢,可以不排放二氧化碳。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5年全国煤炭交易会开幕式”上表示: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煤炭将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其中,煤制油3000万吨、煤制烯烃2400万吨,煤制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初步分析,需要增加煤炭需求6.5亿吨左右。

据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三十二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2015)”表示:2015年,中国经济将步入新阶段,也是经济“新常态”的攻坚期,将继续延续2014年四大“新常态”的典型特征,第一是GDP增速回落,但CPI总体平稳;第二是GDP下滑,但新增就业还可以;第三就是结构性参数持续变化;第四是前期四万亿急速投资后遗症不能马上解决,系统性风险依然偏高。同时,2015年经济大改革将全面拉开,2014年只是大改革序幕。因此,明年全国经济运行模式会有很大的调整。具体是:其一,房地产政策常态化之后的调整幅度可能要大于2014年,对投资和消费的冲击力度也要大于2014年;其二,工业低迷和制造业箫条的持续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大幅度扩散,第三产业的景气状况可能难以维持;其三,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和部分企业的债务已经在2014年步入难以维系的临界点,2015年部分企业的倒闭以及部分地方政府财务困局将成为必然。其四,GDP增速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已经步入到一个变异区,随着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景气的下滑和部分企业全面步入污损点,现有的就业质量的恶化可能将转化为规模性的失业;其五,宏观调整政策空间依然存在,但与大改革和大调整之间的冲突,使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寻找兼容的新政策工具和传导路径。据此推断,在全国经济步入“弯道正中间”的关键时期,煤炭市场受今年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发力和煤炭大部分产品已接近成本线,钢材行业产能过剩、出口受制、房地产调整与环保要求提高,尿素市场产能增加、出口政策利好、农用增幅有限和工业用将提升,甲醇国际油气价格降低、进口价格支撑乏力、新增产能会增和相关下游延长产业链需求提高,电力需求增幅有限和新能源飞速发展,等等影响,煤炭在“迎峰”将结束阶段还有小幅探底的可能,但幅度极其有限。高硫劣质煤难销售局面受国家和各地环保政策发力等影响,政策层面打压会增多,各煤炭企业规划就地或自用洁净转化会提速。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