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煤炭网> 炉料频道>煤炭频道>行业要闻>正文

经济新常态与煤炭产销再平衡

分享到:
评论

 

产销平衡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保持产销平衡不仅有利于煤矿生产正常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实现均衡发运与供货,促进供需双方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从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看,保持产销平衡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

产销平衡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绝对平衡很难实现,常见的是紧平衡或宽松平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原有的产销模式被打破,煤炭供需开始寻求市场条件下的动态平衡,近二十年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销平衡难度较大,供给侧与需求侧都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煤炭市场更多时候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下运行。

自步入市场化改革以来,煤炭市场已经历了两次严重失衡状态。第一次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需求短期内快速下降,煤炭市场也基本上萎靡三年多;第二次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这一轮煤炭市场调整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虽然此后有所恢复,但自2012年以来又进入下降通道,目前仍处于震荡寻底阶段,这轮调整无论从调整时间还是煤价下跌幅度都创造了历史记录。

导致本轮煤炭产销失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管理部门缺位。

煤炭市场"黄金(1173.00,-10.10,-0.85%)十年"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资本进入该领域投资,甚至一些与煤炭毫不相干的行业如房地产、家电、装备制造等都到煤炭行业淘金,大有"全民齐挖煤"之势。据相关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3.3万亿元,按照800元投资一吨的产能,2.3万亿投资就有了40亿吨产能,加上目前全国在建煤矿在10亿吨以上,还有部分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即使考虑今后一个时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已经十分突出。可以说,投资过热是导致这一轮煤炭市场深度调整的根本性原因。根据我国《煤炭法》,对于煤矿建设项目实行的是"分级管理的权限审查批准"制度,也就是说,能够批准办矿的不是中央政府就是地方政府。煤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及煤炭资源的国家所有属性,尤其是在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的情况下,都要求政府部门对该行业有所控制,防止已经庞大的产能继续扩大。

(二)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企业盲目扩张。

多年来,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对所属企业的考核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这种考核导向逐步将企业带入盲目扩张的误区。2003年以来,由于煤价持续上涨,煤企利润丰厚,国内绝大多数大型煤企都将企业扩张锁定在扩充资源及向下游焦化产业延伸等,煤炭主产区都向打造亿吨企业的目标迈进,如2009年山西省推动煤炭业重组整合以后,省内成立阳煤、晋煤、潞安、焦煤、同煤、煤运六大煤炭产业集团,再加上央企神华、中煤等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其中5000万吨级以下的企业在力争发展成为5000万吨的煤炭企业,5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在谋求跨过亿吨大关。而资源相对贫乏的煤企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下也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山西、内蒙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

如果说煤炭市场好的时候,这种考核机制的缺陷还不算明显的话,那么,近两年的市场疲软其弊端已暴漏无遗,这很大程度上是扭曲的考核机制带来的后果。

(三)主要产煤地区经济对煤炭产业过度依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其中产量位居前三名的是山西、内蒙、陕西,三省区合计产量24.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8%。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全省区的经济都压在一个产业上,撇开煤炭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及环境破坏不说,单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种产业结构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那么,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产销平衡呢

从表面上看,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新常态内涵十分丰富,经济新常态将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制造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所有这些转变都与能源消耗直接关联,经济新常态预示着能源需求的低增长。因此说,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不只是目前的困境,还有长期的困扰。

煤炭市场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一直处于调整态势,尤其是最近两年出现了崩塌式下滑,行业困难已引起了国家重视。自去年7月份以来,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积极推动落实,全国煤炭产量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煤炭进口量减少,市场价格小幅回升。但今年以来,受需求放缓、过剩产能难以消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市场价格再次出现持续下跌,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这也充分说明煤炭行业困难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找准问题症结,既要考虑当前,也要兼顾长远,出台有针对性和实效的措施,实现煤炭供需的再平衡。

(一)国家有关部门需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应该说,目前煤炭市场进入了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目前全国煤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已整体亏损。煤炭市场面临如此严峻形势,需求下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问题出在供应侧。一方面,煤价持续暴跌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严重亏损,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费尽心思降价促销保生产,或明或暗地执行"以价换量"策略。宁舍几十元,不减一吨产,价格对调整供需基本不起作用,市场机制已严重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用"看得见的手"将市场拉回正轨,依法依规调控生产。

(二)煤炭主产区及大企业集团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近年来,随着各地煤炭资源整合,地方煤矿的规模已明显缩小。同时,在目前价格水平上,多数中小煤矿都已停产或限产,据了解,目前内蒙古60%左右的中小型煤企已停产;山西全省共有矿井1070个左右,其中生产矿井约500座,预计年生产能力接近8亿吨。其中近四分之三的生产矿井由国有重点企业运营,合计产能约5.7亿吨,占全省生产煤矿产能的74%。国有重点企业的在建矿占全省在建矿的比例超过60%,产能占比接近70%。未来国有重点煤矿对全省产量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这一轮煤炭市场过剩的主要推手是国有大型煤矿。

下表是2008-2014年我国三大煤炭主产区年产量数据,六年间山西增产49%,内蒙增产111%,陕西增产141%。从超产情况看,按照国家核定生产能力,全国25个产煤省合计产能31.03亿吨,而2014年实际产量为38.7亿吨,超产7.67亿吨。其中晋、陕、蒙超产最为严重,分别为2.57亿吨、3.39亿吨、2.33亿吨,三省区合计超产8.29亿吨,已超出全国超产总量。

遏制目前煤炭市场的颓势,挽救整个行业于崩溃边缘,除了控产没有它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削减煤炭产量是摆在行业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而那些将国内市场推向严重过剩的地区和企业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三)改革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

导致目前煤炭市场的混乱局面,表象上在供需失衡,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企业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企业要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盈利,而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下,企业经营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规模、产值,盲目扩张往往造成企业大而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看似强大的企业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因此,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已势在必行,建议强化对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考核,这对解决企业盲目生产和扩张的问题大有裨益。

(四)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煤炭产运销中的作用。

在煤炭行业陷入困境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等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企业、信息交流特别是促进行业脱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经济新常态下,行业协会在凝聚行业共识及政策柔性约束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努力探讨建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价格联动机制,保证重点冶金煤及电煤价格调整规范有序,避免价格恶性竞争,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为你推荐

更多>>